池州市交通运输局
长三角如何在“一体化”中实现“高质量”?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中国水运网 发布时间:2020-08-26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一次明确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长三角一体化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有专家认为,如何告别过去40年已经取得的成绩,探索未来30年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双循环发展的新路径,这给长三角地区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和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局面正在形成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成果已经显现,规划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多层次工作机制发挥实效,在这次疫情防控和恢复经济过程中,一体化机制和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发挥了作用。总的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

最近,沪苏两地交界处的元荡水系南岸,刚刚长出一抹“新绿”:2.4公里的生态岸线贯通工程示范段今年9月底就将完工,而全长23公里的元荡生态岸线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贯通。受此吸引,同济大学与南京大学合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正计划在这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域落户。

同样,就在两个多月前,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项目,沪苏湖铁路开工仪式在浙江湖州举行,该铁路上海段、江苏段建设动员会同步举行,安徽扬马城际铁路马鞍山枢纽工程也同步开工。这是长三角三省一市首次联合举行重大项目开工活动。

一抹新绿厚植创新新动能,一程新路打开发展新格局,其背后传递出的,恰是长三角一体化快速生长的新速度、新温度、新气度。

“目前,长三角区域一体联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成形,沪苏通铁路建成运营,省际高速公路、铁路分别达到28条、17条。”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说,“下一步,我们将把‘十四五’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纵深推进的加速期,进一步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逐步推进三省一市的战略协同,奋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完善省内全域高效协同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立公铁水空深度融合的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国家级通道和枢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快速流动。”

近期,一系列充满“民生体感”的改革举措正在长三角地区加速实施。三省一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以来,长三角区域内41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截至2020年7月底,门诊直接结算总量已超153万人次,涉及医疗总费用3.7亿元,为全国开展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生态环保领域,三省一市配合国家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固废危废联防联控实施方案》,联合制定《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一体化建设规划(2019-2022)》,加强区域联合执法。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PM2.5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27.5%;333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Ⅲ类及以上比例达85.9%,较2015年上升15.6个百分点。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成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先手棋,聚焦制度创新率先突破,目前14项措施已经发布实施,另有16项正在积极推进。这几天,示范区正紧锣密鼓,筹备一场创新色彩浓厚的“开发者大会”。“我们将充分体现示范区一体化制度创新和业界共治理念,传播新理念、构建新机制、整合新资源,面向国内国外,充分展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和‘高质量’的两个关键特征。”示范区执委会负责人表示。

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不仅要提速,更要提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于沪苏浙皖而言,在知己知彼中资源互补、各展所长,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意味着要找准发力点,实现新突破,要聚焦数字经济与智能化。

“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有抢抓战略机遇的意识。”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殷德生表示,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正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竞争格局日趋激烈。数据显示,中国保持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地位,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突破31万亿元,就业人数占比近25%。“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上海布局芯片产业,发展在线新经济,杭州发展电商产业带,南京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信息制造业,合肥打造中科院科技集群……整体来看,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各具特色,一个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殷德生说。

还有专家表示,要继续提升长三角的区域一体化、同城化和高度化水平非常重要。只有整个地区的经济、要素、资源、市场、需求和供给等都成为一个统筹协调的完整经济体系,才能成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才能为下一步推动收入倍增、中等收入人群倍增、恩格尔系数倍减和基尼系数倍减的行动打好坚实基础。在促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方面,长三角地区在培育经济新增长极和增长点方面基础最好。以研发强度2.4%为基准来看,张燕生指出,江浙沪都是2.4%以上,在国内位于第一梯队。安徽虽然还未达到2.4%,但在第二阵营中仍处于领先地位。长三角地区正在进行的新旧动能转换、新旧结构转换、新旧模式转换明显加快。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表示,长三角在全球市场萎缩、外部变数增多、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压力考验的当下,长三角拥有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同时这里也是国内开放程度最高、消费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因此,长三角有理由也应当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带头突出重围,用日益畅通的“小循环”来促进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用创新将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集成电路,意味深长,这是针对当前受制于人的困境而言的。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告诉记者,这并不是“集成电路”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本月初,国务院还专门印发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那份文件明确,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一些布局已经渐次展开。

在长三角地区,制造环节是最核心的,无论是上海的芯片制造和设计,还是整个江苏的封装测试、芯片制造,都是这个区域的最大优势。今年以来,新的布局仍在不断展开。尤其是在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当年度签约落地重大集成电路项目30余个,涉及总投资达千亿元。初步形成了覆盖芯片设计、特色工艺制造、新型存储、第三代半导体、封装测试以及装备、材料等环节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当然,创新并非”单打独斗”,少不了协同努力。

《2020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2011年至2019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综合水平年均增速9.33%。九年间,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数从不足千次跃迁为近2万次,科研合作网络密度增幅超八成,发明专利申请量、科技论文合作量均翻了4倍多,3万余台大型仪器、19个大科学装置和2420家服务机构实现了云上预约和共享共用。2019年,一市三省联合争取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超100项,获批经费超18亿元,相互间登记技术交易合同14000余项,交易金额达432亿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正加速上行。

还有专家表示,长三角区域的创新发展要突出科技攻关和经济高质量,改革开放要发挥浦东主阵地的作用,协调发展要注重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和高质量的均衡,绿色发展要侧重环境治理和有机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共享发展要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

最近陈雯所在的团队正在做太湖流域生态补偿与环境赔偿联动机制的研究,这一项目体现太湖水资源共同利用、水生态共同保护和水环境共同治理的一体化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太湖水环境好转后,水资源的生态价值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两山理念。


主办单位:池州市交通运输局 站点地图
http://jtysj.chizhou.gov.cn/ 皖ICP备2021012309号-1
地址:池州市长江北路68号 咨询电话:0566-2125564
网站标识码: 3417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