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交通运输局
长三角一体化一年间—— 你能感受到的惊喜变化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中国水运报 发布时间:2020-06-23

滚滚长江水,浩浩汤汤,奔腾万里汇入东海,江海交汇,蔚为大观。在入海的陆上三角洲——长三角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正汇聚起磅礴的力量。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疫情防控到创新协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去年5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来的一年间,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之间的合作不断升温,一系列新布局落子如飞,一连串新变革揭开大幕,推动长三角在更高质量一体化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交通先行

从“互连”走向“互通”

这些天,把企业办在浙江湖州的上海人江维心情格外舒畅。打开手机,他说,从上海到湖州,坐高铁要绕道杭州,耗时约2个小时。自己开车需要一个半小时。沪苏湖铁路一旦建成,整个行程将压缩到半个小时内。

对于长三角一体化来说,今年的关键词就是“施工”。6月5日上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沪苏湖铁路开工仪式在浙江湖州隆重举行,同一时间,沪苏湖铁路上海段、江苏段建设动员会在当地“云同步”举办,在安徽,扬马城际铁路马鞍山枢纽工程开工仪式的“云现场”也分外热闹。

长三角上的“东方明珠”上海,与太湖畔的两颗明珠苏州和湖州在未来将“串成一条线”,湖州这座因太湖得名的清丽古城,也将迈进“上海30分钟通勤圈”。

这条横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沪苏湖铁路东起上海市,沿太湖南岸西至浙江湖州,线路全长163.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共设上海虹桥站、松江南站、湖州东站等7个车站,建成后将串联起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并在湖州与商合杭铁路衔接,连通安徽,成为贯通长三角东西区域的智能大动脉,成为长三角互联互通的新力量和“轨道上的长三角”的新示范,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注入磅礴力量。

交通运输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领域、关键支撑和重要载体。长三角地区积极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以全国铁路8%的营业里程,承担了国内近20%的铁路旅客输送量,形成全国最密集完善的高铁网。

合肥南、上海虹桥、杭州东等现代化高铁站运营时间内平均不到2分钟就有一趟高铁到发;“半小时至3小时经济圈”从梦想变成现实……风驰电掣的速度,印证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热度。

“目前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与苏浙皖省港集团‘手拉手’,加大江海联运力度,提升长三角港口群发展能级。”5月27日,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上港集团副总裁张欣表示。

从高处俯瞰,整个四期码头宛若无人之境,只有桥吊、自动引动车等生产系统和设备忙碌不停,这里是目前全球已建成单体规模最大、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智能码头,今年1月,已被整体纳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

2019年5月22日,安徽省港航集团与上港集团签订“沪皖港口联盟”深化合作协议。之后,双方开通芜湖—上海洋山“点对点”直达联盟航线(一核航线),又开通合肥―芜湖、安庆―池州―铜陵―芜湖两条省内“港航巴士”(两翼航线),“一核两翼”集装箱运输体系全面运行,压缩了货物出运时间,安徽集装箱运输从“货等船”变成了“船等货”。

6月6日,在浙江湖州召开的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举行重大合作事项签约仪式。《通州湾新出海口开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南通新机场合作共建协议》在会上签署,这标志着苏沪两地在不断凝聚共识、持续协同发力的基础上,携手推动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和合作共建南通新机场取得突破性进展。

随着铁路、机场、港口集群的建设完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呼之欲出。“长三角要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我们要有更宽的全球视野,主动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未来,各展所长、和而不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产业协同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打拼”

任何一份长三角一体化《规划》或《方案》中,“产业协同”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篇章。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长三角地区以占据全国2.2%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近年来,各地招商引资纷纷紧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区域产业错位与协同成为推进一体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打破产业溢出和承接的单向关系、努力实现协同发展,日益成为共识。

在中新苏滁高新产业开发区的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内,机器开足马力,人工核验、收尾工作有条不紊。工人沈大桃正细心地进行最后一道“修毛刺”工序,一根根崭新的雨刮器不久后将出现在上海某批本田小轿车的车窗上……在长三角地区,这样跨域生产和销售的场景将越来越多。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合作共建的首个项目,中新苏滁高新产业开发区现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的新平台。”中新苏滁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永宾介绍,园区已累计引进工业项目200多个,其中来自长三角区域项目占比超七成。

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彰显长三角“产业圈”协同战“疫”和携手复苏的能力。地处南京江北新区的中车浦镇车辆厂在一河之隔的来安县拥有125家配套企业,疫情发生后,产业链“骤断”。通过长三角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机制,两地共同成立复工复产协调小组,梳理轨道交通产业链上所有企业,通过人员流动互认、运输车辆共保、应急物资互帮,确保与中车浦镇配套的362家企业全部复工复产,产业链条重现生机。

去年7月1日,歌斐颂巧克力(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莫雪峰在嘉善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领取了首张经营场所冠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字样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

一年时间过去,扎根长三角的众多企业又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6月5日下午,长三角企业参与一体化战略的服务平台——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正式在浙江湖州举行成立大会,奥盛集团、苏宁控股、正泰集团、科大讯飞等近百位长三角企业家齐聚湖州,“抱团谋发展”,共同见证了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的成立。

作为联席主席,张近东也是此次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的发起人。去年,张近东相继参与了长三角工商峰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企业家座谈会等相关会议,“通过这些会议的持续探讨,我逐渐明确企业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定位以及企业家应承担的责任,所以在此基础上,提议成立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我们将其定位于长三角企业参与一体化战略的服务平台。”

“长三角既要做中国的长三角,更要做世界的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企业都要跳出固有思维,从新时代、全球化的视角来看长三角的发展。”张近东认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战略所向,也是企业发展机遇所在。建立长三角企业家联盟,将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携起手来,优势互补、共享资源,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在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实现自身更好地发展。

技术创新

从“相加”走向“相融”

合肥西郊,外形酷似量子公式“E=hv”的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在抓紧建设中。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量子项目办主任屠盛说,作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一号工程”,这里将承载我国首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实验室。

西有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东有上海张江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市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介绍,着眼世界科技前沿,张江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这个大科学设施集群向长三角、全国和全球的研究人员开放,源源不断地释放科技“原创力”。

科技创新既要“钱变纸”,也要“纸变钱”。根据规划纲要,三省一市正在加快建设区域创新共同体,通过清除科技成果转化的路障,让科技“原创力”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表示,作为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他们如今有了新使命——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转化的科技成果“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技术”在青海投入使用后,当地的风机发电量提高了3%。

江苏产研院国内合作部副主任庄韦介绍,这项技术最初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发。“我们把上海光机所吸引到南京,成立新机构——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母体主要做基础研究,新机构致力于把研究成果变成一个样机,充分释放协同创新的网络效应。”

同舟共济扬帆起,以一体化示范区为引领,2020年,三省一市将继续集聚资源优势,加快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上海启动建设张江科技城第二、三轮创新基础设施项目,江苏启动建设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浙江启动建设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阿里巴巴达摩院南湖项目,安徽启动建设中科院(安徽)临床研究医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等项目……

夏星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是一名“长三角工程师”,用他的话说,自己早已开启了“长三角人模式”,一个月内坐了20多趟高铁,最多的一天曾跑了三个城市:上午在上海开会,下午去杭州讲方案,晚上又抵达宁波。

2019年5月,长三角地铁7城互通,如今,长三角地铁实现10城互通,覆盖2000多公里轨道交通,占全国历程的1/3。成功的背后,自是少不了像夏星星这样“长三角工程师”的付出,在未来,夏星星说还想跑遍更多的长三角城市,带去技术、做好服务,也想让“长三角工程师”传为长三角一体化时代的一段佳话。

服务更优

从“一卡通行”到“幸福共享”

“异地就医的麻烦解决后,我的病也像是好了一大半。”老家上海的曹实在徐州工作,在徐州参加医疗保险,回到上海看病需要自己先行垫付门诊医药费,再将单据带回徐州到医保部门进行人工报销,报销周期长,往返奔波更是损耗人力物力,给她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如今,曹实只要办理异地就医手续,在上海门诊就医就能直接刷医保卡结算。

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多,围绕居民异地就医门诊直接刷医保卡这一“关键小事”,长三角破除障碍,携手并进——

去年,江苏省所有统筹地区实现与上海门诊费用双向直接结算。今年4月末,好消息再次传来,江苏所有统筹区实现与浙江所有统筹区的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今年,长三角医保一体化还将继续扩容提速,江苏年内将加快实现与安徽的门诊医保直接刷卡结算,最终实现三省一市长三角区域全覆盖。目前,江苏开通长三角门诊医疗机构3447家,其中三级155家、二级550家、一级及无等级2742家,占长三角开通门诊医疗机构总数6064家的56.84%。

长三角医保“一卡通”的加速实现,让异地养老的老人成为直接受益者。

与此同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幸福感也很实在。“去年9月,我花299元买了一张长三角PASS旅游年卡沪杭宁版,一年内在上海30个景点免费玩一次,杭州21个景点免费玩四次,南京20个景点不限次玩,如果分别打卡一次这些景点,要花2500多元。”南京白领李亚星说。

长三角区域文化和旅游合作“渐入佳境”。去年9月,长三角文旅部门携区域内91家文旅企业在上海设立集市,联合发布各地应季文旅融合线路;今年“五一”假期,南京市江宁区石塘竹海景区内,安徽牌照私家车随处可见……携程集团南京公司总经理易昆认为,文旅一体化有助于长三角地区整体旅游市场发展再进一步,同时提升本地居民出行热情。

为助推三省一市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四地文旅主管部门纷纷发力机制建设。去年5月,沪苏浙皖文化和旅游部门合作建立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江苏作为2020年联盟轮值省份,近期协调沪、浙、皖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合制定《2020年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重点工作计划》,推出包括举办第二届大运河文旅博览会、加快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等31项措施,助力长三角文旅行业合作发展对抗疫情影响。

5月25日—26日,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联席会议在溧阳举行,四地文旅部门联手推出“高铁+酒店”“高铁+景区”快捷游线路,共同打造江南水乡文旅品牌等“厚礼”。会议期间,上图、南图、浙图和徽图四地省级公共图书馆联合向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公共图书馆发出“城市阅读一卡通”倡议书,号召各馆通力协作,共同实现“借阅办证零门槛,文献传递无边界,个性服务通全域,通借通还重实效”。这一倡议让不少长三角人翘首以盼。

“长三角三省一市长期以来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原本就是难分彼此的好兄弟、一家人。”江苏省文旅厅厅长杨志纯表示,“我们要乘势而上,更加紧密携手同行,深化合作共赢,最大限度释放联动、协同、聚合效应,下好文旅一体化发展的‘大棋局’,努力成为长三角整体一体化进程的先导。”

一年间,医疗服务更优、文旅服务更佳,三省一市居民享受到越来越多区域互联带来的一体化红利,而大家也逐渐认可一个新身份——“长三角人”。


主办单位:池州市交通运输局 站点地图
http://jtysj.chizhou.gov.cn/ 皖ICP备2021012309号-1
地址:池州市长江北路68号 咨询电话:0566-2125564
网站标识码: 3417000031